第040期
“女儿留学嫁老外 父母崩溃” 谁对谁错?
导语
女儿留学有成,找到工作,马上还要结婚。得女如此,每个父母都会非常开心,但对61岁的张勇来说,这样的女儿却让他寝食难安。
要点
张勇女儿找的工作在国外,要嫁的是个老外,一想到女儿会定居美国,自己又没法在国外生活,张勇决定劝女儿回国。为此,他甚至不惜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要挟,但女儿不为所动。张勇现在悔恨交加——“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?”
消息一出,有的网友认为这对父母现在还想着“养儿防老”,太自私;有的网友则觉得女儿太不体谅父母。到底是父母自私还是女儿不孝?
女儿留学嫁老外 父母崩溃

10年前,女儿到美国留学,如今,不仅留在了美国,还和美国男友结婚。一年来,张勇一直在做女儿的工作,劝她回国,甚至拿“断绝父女关系”作为要挟,但效果不大。这让张勇觉得,这辈子做的最错误的决定就是送女儿到国外上学。“我跟她有两个星期没联系了。”张勇叹了口气。
在张勇身上,我们看到很多中国父母的影子:夫妻30多岁生下女儿张莉,在当时看来,张勇是“老来得女”,自然倍加疼爱;一辈子省吃俭用;为了给女儿凑够足够的留学费用,两夫妻卖大房换小房,供女儿在美国全自费留学;牵挂女儿,好不容易度过了女儿不在身边的“空巢”日子;不同意女儿同外国男友结婚,并且毕业后要回到中国工作……
此新闻一出,立刻成为热点。有人说女儿太自私,养成了白眼狼;也有人说父母养儿防老的观念也很自私;还有人说双方都不对,都只为自己考虑,且不与对方沟通等等,网友们为此争得不亦乐乎。
张勇说,他不是老古板,他也很爱女儿。反对女儿留在国外和嫁给外国人,他有自己的理由。一是因为文化差异,二是为老两口的老年生活考虑。因为不具备在美国生活的条件和技能,让老两口去美国生活完全不现实。而女儿虽然没有直接“发言”,但以她在美国十年的经历与现在的结婚决定来看,她渴望自主选择自己的生活与婚姻,而父母的要求固执可笑。
究竟谁对谁错?

不能不说双方的理由各有道理,而父母的崩溃、女儿的“不联系” 反映了老与少、新旧婚恋观、世界观的激烈碰撞。当下,国门开放,出入方便,涉外婚姻也日显平常。年轻人视野开阔、思想新潮,越来越注重爱情、婚姻的自由度与愉悦度,财富、地位乃至种族、肤色都不再成为阻碍婚恋的关卡。
而父母囿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,执着于老一辈的人生“经验”,通过连续不断的叮咛、反对甚至不惜以“断绝父女关系”来要挟,殊不知这种日渐强化的干涉型的爱,反而容易引发子女的逆反情绪,拉远了亲情距离,加剧了老少两代的情感撕裂及心理对立。
报道中有个细节,张勇最犯愁的是:如果和唯一的女儿失去了来往,这剩下的几十年可怎么过?“将来我们老两口老了谁来照顾?”这才是他强烈反对女儿留学嫁老外的根本原因,凸显了老年化社会与信息化社会相互交织的进步和纠结。实际上,如今的世界犹如地球村,老人们可以去美国探亲,女儿也不会因为嫁了老外而对父母不闻不问,很多冲突既在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与情感交流的匮乏,也在于各执一端的固执与偏见。
对于老一辈而言,要意识到子女是独立的生命个体,成年之后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与追求,在尊重子女、平等交流的前提下,给予必要的提醒,表达温和的诉求,而不能把儿女的前途与选择强行捆绑在亲情之上;而子女也要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,要懂得感恩与回报,换位思考,加强沟通,寻求老少观点的最大平衡点;而各级政府也要从张勇的愁绪中找到民生难点,扩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,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养老需求,培养老年群体的兴趣爱好,丰富老年人的文化娱乐生活,提供精神抚慰与情绪疏导,帮助老年人走出抑郁、伤感的情感盲区,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,让年轻人后顾无忧,这是我们剖析“独生女留学嫁老外”个案之后,所应该看到的民意痛点与行动端点。
空巢老人请求拼桌吃饭 女孩落泪

近日,一位老人请求与陌生人拼桌吃饭的视频在网上流传:老人只是想有人陪吃顿饭。年轻人不仅十分乐意,还主动分享食物,陪老人聊天。聊到最后,一位女孩感触地哭了:“爸妈在家,也是没人陪。”短暂的拼桌温暖人心,背后孤独的身影却让人伤心。如果社会鼓励每个人都拿出一份爱,远在故乡的空巢父母,或许就不再那么孤单。
“儿孙一个个都大了,孙子都上班了”,视频中的老人说起这话,自豪中充满落寞。自豪的是她含辛茹苦几十年,儿孙终于成长成才;落寞的是随着儿孙羽翼丰满纷纷离巢,留老人形单影只,独守“空巢”。人至老年,身体的不适折磨着他们,与儿女的疏离,则更让他们备受煎熬。想儿孙又怕打扰他们,是老人们最深刻的内心独白。
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下,老人“空巢”已成社会问题。有数据显示,我国有约1/3的老人处于独居、空巢状态。能否建设好老龄化的制度体系,让老人老有所依,老有所养,让年轻人能更安心、更从容,关系到老中青几代人的幸福感,更关系到社会的长远发展。
所以,年轻人不仅要“常回家看看”呵护自己的父母,也别吝啬对身边空巢老人的爱,尽可能释放善意,互相温暖。为了让更多年轻人关爱身边老人,湖北武汉龙王庙社区就推出了“亲情互换”活动:让空巢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对互助,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和陪伴老人,老人则腾出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。这样的“亲情互换”,盘活了养老资源的情感存量。
感情和陪伴,是养老领域的重要资源。无论是武汉的结对互助,还是老人自己请求拼桌,都是在挖掘这份资源,化解“空巢”的孤独,温暖老龄化社会。政府部门和志愿者组织,不妨多考虑类似形式,挖掘更多的互助方式,让爱的释放更加自如,让陪伴长在,温暖长存。
让老一辈安心养老 还需要全社会“集体孝行”

现在65岁左右的老年人,正是改革开放初期走出乡村,只身来到城市,艰苦奋斗的那一代人,如果没有他们,中国经济很难有今天的成就,他们理应安享晚年。如果他们中有人退休金不足,政府应适当提高。
也许有人会说,羊毛出在羊身上,政府提高养老金最终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。专题《应考虑给高龄农民工发津贴》曾专门对此做过分析,以给全国高龄农民工发津贴为例,虽然发放总额可能需要上千亿元,但这笔钱不应只看作是负担,还应看做是社会投资——只有当老人手中有了可自由支配的钱时,他们才有能力去购买养老服务。如果这一行业能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,而不是依赖政府“派人”,不仅可以提供上百万的就业机会,还能出现更好的养老服务。
让老年人安度晚年,除了国家,也离不开社会组织和企业的支持。以日本为例,日本的各类企业都非常支持老年人的退休生活,并力争拿下这一市场——交通企业为老年人打折,鼓励老年人旅行出游;动物园、电影院、博物馆等也提供优惠,方便老年人娱乐;饭店、酒馆也提供优惠,为老年人聚会提供便利……
过去,“老年贫困”“老年破产”“老年崩溃”这类描绘,曾让人们觉得日本老年人非常悲惨。不过,2015年,一家日本银行进行了一项名为“日本老年人生活真实情况”调查,78.3%的老年人认为自己更接近“幸福生活”。可见,有了健全的社保体系,社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足够,老年人安度晚年并非遥不可及。
中国有一句古话说得好“百善孝为先”,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在追求自己幸福的同时,也要为父母的晚年做考虑,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,有些责任就得勇敢的担当起来。(参考媒体:中国青年网、重庆日报等)
微博评论区